摘要: 雨落晋祠,檐角垂珠,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8 月 23 日,第六届晋祠国风文化盛典在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拉开帷幕,一场跨越千年的宋制婚礼表演,在...
雨落晋祠,檐角垂珠,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8 月 23 日,第六届晋祠国风文化盛典在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拉开帷幕,一场跨越千年的宋制婚礼表演,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浪漫上演,让现场民众沉浸式感受了古代 “三书六礼” 的庄重与 “合卺结发” 的温情。而在这场惊艳众人的文化盛宴背后,山西新华形象设计专业的师生团队,用细腻的妆容打造,为古老婚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将校外实践的课堂搬到了文化传承的第一线。
一雨一景一盛典,宋制婚礼重现千年浪漫
晋祠的秋日,本就自带几分古朴诗意,一场秋雨更是为这场国风盛典增添了别样的氛围感。当身着宋制婚服的新人缓缓走出,广袖流仙、罗裙曳地,精致的钗钿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入了千年前的大宋盛世。
表演中,从 “纳采”“问名” 的礼仪铺垫,到 “亲迎” 时的十里红妆;从 “沃盥礼” 的洁净之仪,到 “合卺酒” 的夫妻同甘,再到 “结发礼” 的永结同心,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古代婚俗礼制,将宋人的浪漫与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有的甚至轻声跟读礼仪解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
“以前只在电视剧里见过古代婚礼,今天在晋祠亲眼看到,才知道原来‘三书六礼’里藏着这么多讲究,太震撼了!” 一位带着孩子来观礼的市民感慨道。这场婚礼表演,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次生动的文化科普,让 “非遗婚俗” 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看、可感、可共情的鲜活场景。
一针一线一妆容,新华师生雕琢古韵细节
若说婚服是宋制婚礼的 “形”,那妆容便是其 “魂”。为了让这场复原表演更显真实细腻,山西新华形象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提前数月便开始筹备 —— 查阅宋代妆容史料、研究《东京梦华录》中对女子妆容的记载、挑选符合宋代审美的胭脂与眉黛,甚至亲手制作了部分发簪、步摇等配饰。
“宋代女子妆容讲究‘淡雅清新’,不同于唐代的浓艳,眉形多为纤细的‘小山眉’或‘月棱眉’,唇妆则是精致的‘樱桃小口’,腮红也只轻轻扫在两颊,营造出‘人面桃花’的柔和感。” 山西新华形象设计专业的王老师介绍道。在现场化妆间,学生们围在模特身旁,手持化妆刷细细晕染,从底妆的轻薄通透,到眉形的精准勾勒,再到发式的盘绾固定,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么大型的文化活动妆容设计,刚开始很紧张,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学生小张一边为 “新娘” 调整发钗,一边笑着说,“老师会在旁边耐心指导,比如怎么根据宋代服饰的颜色调整腮红浓度,怎么让发式既符合历史又方便演员行动。现在看到自己打造的妆容在晋祠的古建筑前亮相,特别有成就感!”
对新华的师生而言,这场实践并非 “临时任务”,而是专业校外实践的日常缩影。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 “以赛促学、以实践育人”,将课堂搬到文化活动、非遗传承、影视剧组等一线场景,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一程一悟一传承,让年轻力量激活文化新生
当 “新人” 身着精致妆容与婚服,在晋祠的周柏、难老泉旁完成 “拜天地” 仪式时,雨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这一刻,古建筑的沧桑、宋婚俗的典雅与新华师生的匠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画卷。
山西新华形象设计专业负责人表示:“让学生参与这类文化活动,不仅能锻炼他们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形象设计不只是‘变美’,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当年轻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复原、传承传统文化时,他们也在成为文化的‘摆渡人’,让古老的美学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场秋雨中的宋制婚礼,或许会随着雨停而落幕,但它所传递的文化力量与传承精神,却在更多人心中扎下了根。未来,山西新华也将继续带着学生走进更多文化场景,用专业实力为非遗传承、国风复兴注入青春动能,让更多人看到 —— 当年轻力量遇见传统文化,能碰撞出怎样的精彩火花。
雨歇时分,晋祠的檐角还挂着水珠,而那场千年婚礼的浪漫与新华师生的匠心,早已留在了每一位观礼者的记忆里,成为这个秋天最动人的文化注脚。